鈦及鈦合金作為一種先進的輕量化結構材料,憑借其優異的綜合性能,已成為航空領域最具吸引力的材料之-[1,2]。鈦合金抗蝕性能優異,密度小,疲勞強度和抗裂紋擴展能力好,在航空、航天、汽車、造船、能源等行業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。
TC4鈦合金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鈦合金,它的強度高,耐蝕性好,但目前國內外無縫鈦管市場上很難見到TC4材質的無縫鈦管。TC4鈦材主要以板材為主,市場上的TC4管材以熱擠壓或斜穿孔等方法生產的高強度厚壁管為。TC4鈦合金的強度高,冷軋成形難度大,如采用直接冷軋成形工藝生產高強度鈦合金管材,不僅大大降低生產成本,同時可滿足對鈦合金高性能應用場合的要求[3]。
目前,國內外關于Ti-6Al-4V合金管材溫軋的研究較多,但對于冷軋的研究較少。本文通過進行不同溫度的熱處理實驗,研究了熱處理工藝對Ti-6Al-4V合金管材組織及性能的影響規律,希望能對該合金管材的應用和推廣提供一定的參考。
1、實驗
實驗選擇寧夏東方鉭業股份有限公司鈦材分公司生產的φ600mm的3噸TC4合金鑄錠(化學成分見表1)為原料,鑄錠經過鍛造開坯、鉆孔、扒皮制備成擠壓空心擠壓坯。然后采用箱式電阻爐(控溫精度為士1℃,爐溫均勻性4-10℃)加熱,在35MN臥式鋼管快速擠壓機上熱擠壓制各TC4鈦合金管坯。對擠壓管坯進行酸洗、扒皮后,在兩輥環孔型冷軋管機上進行開坯軋制,然后進行除油和中間退火,為后續冷軋實驗做好準備。
合金管材的冷軋實驗是在三輥冷軋管機上進行,變形量分別為26%、36%、46%得到外徑為40.45mm的管材。隨后,對冷軋管材進行不同溫度的真空退火處理,退火溫度分別為750℃、800℃、850℃、900℃,保溫時間為1h,管材隨爐冷卻,并在200℃左右以充氬氣的方式加快冷卻速度。
沿管材縱向切取樣坯,按照《GB/ T228.2002金屬材料室溫拉伸試驗法》制樣,在WDW-B100G電子萬能實驗機上進行拉伸性能測試。同時,按照《GB/T 5168-2008 α-β鈦合金高低倍組織檢驗方法》標準要求進行金相制備,采用0IYMPUS GX51金相顯微鏡進行顯微組織的觀察。
2、結果與討論
2.1 TC4合金擠壓管坯的組織及性能
圖1為Ti-6A1-4V合金在900"C"一950"C溫度下擠壓后的顯微組織。從圖1中可以看出,Ti-6Al-4V合金擠壓管坯為雙態組織。表2為Ti-6Al-4V合金擠壓態和退火態的室溫拉伸性能。
2.2 冷軋變形量對管材微觀組織的影響
分別在26%、36%、46%不同變形量冷軋加工后的TC4鈦合金管材上取樣觀察顯微組織,各變形量對應的顯微組織如圖l所示;由圖1可以看出,管材在加工前為等軸組織,隨著
加工率的增大,等軸組織被拉長,形成纖維狀的變形組織,變形量越大,組織拉長越明顯。
2.3 冷軋變形量對管材力學性能的影響
合金管材經不同變形量冷軋加工后的拉伸性能如圖3所示:隨著變形量的增加,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顯著提高,延伸率下降,隨后變化趨勢逐漸變緩。當變形量達到46%時,管材局部出現連續性月牙狀缺陷和裂紋。
2.4 退火溫度對管材微觀組織的影響
圖4為不同熱處理溫度下管材的顯微組織。由圖4可以看出:管材在750℃以上退火后,管材組織發生在結晶,隨著退火溫度的升高,等軸再結晶晶粒所占比例逐漸變大;當退火溫度大于850℃時,管材再結晶晶粒
均勻長大。
2.5 退火溫度對管材力學性能的影響
對經過36%變形量軋制的管材試樣分別在750℃、800℃、850℃、900℃熱處理1h后,隨爐冷卻到200℃左右,然后沖氬氣加快管材冷卻速度。圖5為退火溫度對TC4鈦合金管材室溫力學性能的影響曲線。隨著熱處理溫度的升高,管材的強度呈現下降趨勢,塑性呈現上升趨勢;當退火溫度超過850℃時,管材的強度略有上升,但塑性急劇下降。
塑性決定了管材的冷加工性能,塑性越高,管材越容易加工變形。圖5表明:最適宜管材冷軋的退火溫度為800~850℃之間,屈服強度在810Mpa左右,延伸率約為18%,塑性較好。
3、結論
1)加工率對TC4鈦合金管材冷軋性能影響很大,當加工率約為36%時,冷軋管材可獲得較好的綜合性能,當加工率達到46%時,冷軋管材表面出現連續性月牙狀缺陷和裂紋。
2)管材在750℃以上退火后,管材組織發生在結晶,隨著退火溫度的升高,等軸組織所占比例逐漸變大;當退火溫度大于850℃時,管材再結晶組織均勻長大。
3)隨著退火溫度的升高,管材強度下降、延伸率升高。但當退火溫度超過850℃時,管材強度升高,延伸率下降。最適宜管材冷軋的退火溫度為800~850℃之間,屈服強度在810Mpa左右,延伸率約為18%,塑性較好。
參考文獻
[1] Jiang Zhiqiang(江志強),Yang He(楊合),Zhan Mei(詹梅)et a1.Journal of Plasticity Engineering(塑性工程學報)[J】.2009,16(4):44·50
[2] Zhang Yafeng(張亞峰),Yu Zhengtao(于振濤),Yu sen(余森)et a1.1ltanium Industry erogress[J].2012,29:3
[3] Jin Vunxue(金云學),Li Kai”e(李凱碉),Chen Hongmei(陳洪美)et a1.Heat Treatment ofMetals[J].2012:9
相關鏈接